史志里的镇江 全球播报
(相关资料图)
在句容的茅山西麓、望母山巅,矗立着一座高耸入云的纪念碑——苏南抗战胜利纪念碑。1938年,陈毅、粟裕等率领新四军一、二支队东进江南敌后抗日,创建了以茅山为中心的苏南抗日根据地。每当在纪念碑下燃放鞭炮,缅怀英烈,空中就会回响起嘹亮的军号声,将人们带回那段烽火连天的峥嵘岁月。
“这里是抗战时期我党在华中敌后开辟最早、坚持最久的抗日根据地之一,也是全国六大山地抗日根据地之一。”茅山新四军纪念馆副馆长周再兴介绍,新四军来到茅山地区后,开展轰轰烈烈的抗日游击战争,先后发起韦岗战斗、新丰车站战斗、句容战斗、珥陵战斗、东湾战斗和贺甲战斗等著名战斗,不断袭击、消耗和牵制敌人,在战略上有力地支持、配合和影响了全国的抗日斗争。
“听党指挥的铁的信念,报国为民的铁的担当,英勇顽强的铁的作风,执纪严明的铁的纪律。”这就是新四军的“铁军精神”。新四军初到苏南敌后,提出“不拉夫、不派款、不扰民”的政策,战士们没有地方宿营,夜里就睡在老百姓的屋檐下,不愿意惊扰乡亲们。一张拍摄于1938年6月的照片定格了这一瞬间。
茅山新四军纪念馆收藏着一条染血的印花丝巾。“丝巾的捐赠者叫沈艳,这条丝巾是她的父亲沈华庭所在连队从日军手中缴获来的。”周再兴讲述了染血印花丝巾背后的故事。1940年,年仅17岁的沈华庭深受铁军精神感染,加入新四军,屡立战功。在一次对日作战中,沈华庭的连长身负重伤,牺牲前从怀里掏出浸着鲜血的丝巾交给他,告诉他里面包有其他同志的入党申请书和文件,一定要交给党组织。后来,这条丝巾一直被沈华庭珍藏在身边。“沈华庭71岁去世后,女儿沈艳根据他的遗愿,将他保存的75件文物捐献给茅山新四军纪念馆,其中就包括这条浸染先烈鲜血的丝巾。”
如今,珍贵的“记忆”被收藏在纪念馆里,记录着新四军团结百姓共抗日军的峥嵘岁月。“红色资源记录着我们建功立业的奋斗历程,是永不褪色的红色记忆。茅山抗日根据地的斗争形势是复杂的、艰苦的、残酷的;茅山抗日根据地的历史地位与作用贡献是彪炳史册、光照千秋的。在血与火的斗争中,我们看到了新四军的铁血与担当精神。”周再兴说。
红色基因镌刻在镇江人民的心里,铁军精神流淌在镇江人民的血脉中,代代传承从未褪色。“近年来,我们修缮了新四军水坝、医疗所、修械所和许维新烈士故居等遗址,推出了新四军军工等主题的一系列展览,实施了红色文物数字化保护利用等项目,广泛开展了红色文化主题宣讲。”周再兴说,“下一步将继续挖掘红色资源,加强红色文化研究。把一件件革命文物、一处处红色旧址、一个个红色故事,变成党性修养的鲜活素材,让人们深刻领悟红色文化内涵,激发爱国热情,让红色血脉代代相传。”(记者 曹源 谢道韫 盛林娟)
“码”上感受“铁军精神”
视频制作 盛林娟 谢道韫 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