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聚焦》——寻找乡村蝶变的密码(三)小镇艾叶香
传承千年的皇甫谧针灸医学始于灵台,享誉世界。如今,从中医技法传习到乡村产业振兴,“一根针”在方寸间无穷变幻;“一棵草”在田地里袅袅飘香,一个“针灸小镇”在村落中欣欣向荣,串联起村民们向往的美好生活。
(资料图)
沿着乡间公路进入村子,平展的柏油路纵横铺开,两侧村舍整齐排列,院前的小花园里蝶舞成群......村子一天一个样,“美丽蝶变”的密码,就是对中医文化的守正创新。这几年,灵台县因势利导,相继打出皇甫谧针灸“文化牌”和中医康养“产业牌”。有了文化内涵,撬动了产业活力,清晰的发展路径勾勒出新远景:以张鳌坡村为中心,两翼辐射带动周边村子,一个特色鲜明的“针灸小镇”,让当地的中医文化“活起来”,为乡村振兴蹚出新路子。
眼前这块“试验田”里,栽种着品种不同的艾草种苗。一场秋雨过后,担心“倒苗”影响试验效果,县里的农技专家正带领村民们进行“补苗”。
艾草种植在张鳌坡村有些年头,以往大都是村民们小规模栽种,品种单一且产量也不稳定。为了弥补这一短板,县里在种苗上找对策,今年春季从全国各地引进18个品种,在张鳌坡村进行种苗扩繁,通过观察抗寒抗旱等适应性,研究种苗的药用成分含量,在严格的筛选条件下,选出“优等生”进行规模化推广种植。
从种苗选育到种植加工,串联起了村民们的致富路。这几年,张鳌坡村的中药产业起了势头,村民们也跟着起了劲头。
每年八月,张鳌坡的村民们陆续开始栽种艾草。晌午过后,张玉红带着家伙什,来到地里忙起了农事。一会功夫,熟练地种下了一筐艾根。
艾草一年收两茬,投入低,收益好。去年,张玉红动起了“种草”的脑筋,除了自家地里种玉米,又流转10亩地专门种植艾草,连杆带叶卖给村上的加工基地,一亩艾草有近1000元的收入,一年下来,玉米和艾草合计能收入4—5万元左右,“种草”尝到了甜头,日子也越来越好。
在针灸小镇的“摇篮”里,艾草飘香前景好,村民种植积极性高了,合作社也有了“大动作”。今年,独店镇农民合作社流转了张鳌坡等3个村子的900亩地,要赶在8月底前,完成土地翻耕,带领村民大规模种植艾草。
一根针历史悠久,一棵草长势喜人,但这还不以支撑起村子的长远发展。这段时间,张鳌坡村艾草种植如火如荼;过些日子,村里的黄芪等中药材将迎来丰收。在这块长势茂盛的黄芪地里,平均每天有20多个村民,拔草管护黄芪生长。
今年56岁的巩平是个胆大心细的老农人,也是药材种植的行家里手。10年前,他从内蒙古返乡后,萌发了规模化种植中药材的想法。这几年,黄芪的市场行情水涨船高,他决心在张鳌坡村“搏一把”——扩大黄芪种植面积。在当地政策资金扶持下,从去年80亩到今年的300亩,黄芪产量倍增、市场抢手,不仅收益节节高,村民们也跟着他打零工、学种植、奔富路。
有了药材原料的保障,产业链才能转起来。加工车间里正在赶制一批艾条订单。两年前,村民柳春娟来到车间务工,每天工作8个小时,产制艾条700根,每月平均收入1500元,从闲散劳力变成了一名产业工人。
艾草“浑身是宝”,在医用艾灸和文创产品领域有着广阔市场。这间由旧学校改造成的艾草加工车间,两年时间就发展成了村里的龙头产业。这里生产的艾茶、艾条等26种产品,打上了“皇甫谧”的品牌,今年前8月实现线上线下销售28万元,解决就业岗位200多个,让村民吃上了产业饭。针灸小镇的精彩故事还在继续,不久后,村上新建的大型艾草深加工厂将很快投入运营,这将彻底打通“种产销”产业链条,释放蓬勃的产业活力。
车间里加工好的艾条,就在数十公里外的镇卫生院发挥着功效。在弥漫艾草烟味的治疗室,村民们正在接受艾灸疗法。在一周的在中医技法治疗后,村民的病痛得到有效缓解。
从就地取材到推广应用,目前灵台县各级医疗卫生机构都设立了中医馆,村卫生室普遍开展中医特色疗法,中医药诊疗技术得到加强,诊疗体系也越来越成熟规范,打响了中医康养这张特色名片。
皇甫谧中医文化博大精深,如何把文化资源和医学价值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针灸小镇给出了答案。目前,针灸小镇形成了以皇甫谧产业园为平台,以纪念馆、针灸馆、中药材种植基地和加工车间等为配套,艾草种植、康养产品生产、康养人才培训、针灸技术传承和艾灸文化传播“五大基地”联合发力的新局面,2022年带动灵台全县中医康养产业实现总产值亿元。
让历史文化“动起来”,让特色产业“兴起来”。灵台县张鳌坡针灸小镇巧用文化资源,撬动产业活力,让“一根针”闪闪发光,“一棵草”香飘农家,奏响了乡村振兴的和谐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