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安平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打造生猪全产业链 当前资讯
北纬38°四季分明、雨热同季,水韵灵动、波光潋滟的滹沱河、潴泷河由西向东蜿蜒而过,广袤的冲积平原自古水土丰饶。这一切,让河北省衡水市安平县具备了生猪产业蓬勃发展的基础条件。生猪产业已成为全县的支柱产业、富民产业,更为安平赢得了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国家生猪活体储备基地、全国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示范县等荣誉。
近年来,安平县立足农业基础、秉承资源禀赋、发挥区位优势,对标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持续巩固生猪产业优势、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完善提升绿色发展“安平模式”,全力构建“种养饲加”一体化绿色循环产业链,在支撑县域经济发展、助力富民增收、推动乡村振兴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目前,全县生猪产业从业人员超过3万人,年出栏生猪70万头、种猪10万头。安平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总产值达85.5亿元,带动5镇3乡120个行政村2.5万农户实现持续增收;园内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万元,高于全县平均水平38%。
高位推动 全面发力
安平县把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作为推动全县现代农业发展和全面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和关键环节,上下一心、同频共振,举全县之力进行打造。该县成立了由党政主要领导任双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全县8个乡镇、各职能部门全部参与其中。抽调精干力量组建了管委会,实行集中办公,专班推进、强化调度、加强督导。将产业园创建列入了全县重点工作和考核体系,强化绩效管理、实行动态评价,尽最大努力为创建工作提供保障。
目前,安平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成项目23个,总投资达到20.8亿元。通过引领带动,全县生猪产业优势持续巩固、链条更加完善,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能力大幅提升。
巩固优势 提升水平
安平县立足生猪产业基础优势,坚持“引、育、繁、推”结合,大力推行标准化养殖、数字化改造,全力构建“种畜场—配种网络—检测中心”三位一体生猪良种繁育体系,建成种猪繁育基地、原种母猪场等一批产业提升项目,生猪育种能力持续提升。
该县强势打造了国家级龙头企业——河北裕丰京安养殖有限公司,以及京安、浩源2家国家生猪核心育种场;通过引领发展,全县万头以上标准化养殖场达到22家,规模养殖场达到79家,良种覆盖率100%。与荷兰皇家农业集团合资打造的绿赛京安养殖场,拥有最先进的养殖技术和理念,是全球领先的现代高标准智能化养猪示范基地、人才培训基地。
同时,安平县还建设了饲料加工、生猪屠宰、肉制品精深加工等产业链延伸项目,冷链物流中心、急冻库、低温冷藏库等配套工程,培育了大红门、云海等现代加工企业。全县年生猪屠宰能力100万头、肉制品产能8万吨,生猪产品畅销30多个省市和地区,一直承担着国家生猪活体储备和中央特需供应任务。
科技引领 再添引擎
安平县在生猪产业发展上,有着一流的科技装备,信息数字化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建有产业园大数据平台、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综合服务平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智能长效管护平台、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信息平台等,全县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8%,养殖装备机械化率超过90%。
该县与中国农科院、中国农大、河北农大、国家饲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10余家科研院所都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在设立了实验基地、现场教学基地、毕业生实训基地、新品种新技术中试基地。通过努力,搭建了国家生猪产业技术体系衡水综合试验站、园区实验中心、良种繁育中心、农产品检测中心和培训中心等6家省级以上科创平台,建成了国家级的“星创天地”。
安平县依托生猪产业技术研究院,针对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的8大课题开展了系列研究,近两年来,用于课题研究的资金达到了1015万元,新增了4项发明专利、14项软件著作权和54项实用新型专利,其中畜禽粪污处理利用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低温制沼技术等科研成果,均在全国进行推广。
生态循环 绿色发展
安平作为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年产农作物秸杆45万吨、猪粪污93万吨,既造成了生态环境问题,也成为了农业产业发展障碍。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安平县坚持绿色发展、突出绿色强园,打造完善了集“绿色种植、生猪养殖、饲料生产、屠宰加工、有机肥制造、粪污利用、污水处理、秸秆发电”于一体的绿色循环“安平模式”,先后被确定为全国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示范县、秸秆综合利用试点县、省级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
该县完善推进资源化利用“制沼、制肥、种植、制热、治水”五大工程,创新构建“粪污收集、科技支撑、有机肥应用促进、以养带种、环保倒逼”五大机制,建设了生物质热电联产、农村沼气资源开发利用、有机肥厂、无害化处理中心、污水处理厂等一系列配套工程项目,实现了种养废弃物资源化、生产过程清洁化、绿色发展制度化、生产生活低碳化。
目前,全县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建率、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率均达到了100%,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保持在92%以上,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8%。产业园内实现了“三增两减”目标(增加沼气、电力、有机肥供应,减少污染排放、燃煤使用),畜禽废弃物一律不剩、化肥使用量一律不增、煤炭能源一律不用,形成了生态闭环的绿色循环产业链。
联农带农 打好“组合拳”
安平县积极探索农民增收新模式,通过股份合作、产业帮扶、科技帮扶、资产入股、创建联合社等有效举措,建立了农户与基地、农民合作社的利益联结关系,推动农户实现降本增收。
该县全力打造了“财政资金折股量化,入社经营、资源共享,资产物化、保本分红,订单种植、保底收购,粪污回收、资源化利用,秸秆回收、降本增效,替代化肥、政策补贴,互联网+农业”8大农民增收模式,打出了联农带农惠农的“组合拳”。积极开展了农业自然灾害保险,建立商业保险、农民互助保险和政策性农业保险相结合的农业保险制度,产业园内农业保险覆盖率达到90%以上。
目前,全县参与生猪产业生产经营企业83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328家,农户入社比例80%。自产业园创建以来,共带动10.6万人投入产业发展,年人均增收3000元,养殖业增收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超过60%。
精准支持 集聚要素
为全面抓好产业园创建工作,进一步提升生猪产业发展水平,安平县在全面落实国家、省市土地、财政、金融、人才等支撑政策的基础上,结合全县实际,制定出台了《安平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管理办法》《安平县关于加快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工作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对进入产业园的企业,优先享受国家强农惠农政策、优先享受省市级农业产业化扶持资金、优先申报国家和省农业项目。
在资金保障上,安平县持续加大财政投入,仅2022年,各级财政累计投入产业园资金就达到了8.7亿元,占产业园总产值比重达10%。同时,注重加强资金整合,建立了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综合服务平台,推进农业项目资金向产业园倾斜,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入主导产业资金17.8亿元。
为构建多元化投资机制,该县设立了融资担保风险补偿金,成立了安平县农投公司、乡村振兴开发集团,实行市场化运作,为产业园创建和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 (戚占江 周 繁)